垃圾分類或可成為物業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
近年來,隨著互聯網的興起,社區金融、社區維修、社區零售等社區商務領域逐漸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。許多企業和個人紛紛涌到社區“挖金”。但人們似乎忘卻了一個重要的細分領域——垃圾分類。乍聽起來這是一個“另類”,但殊不知,垃圾分類本質上也是社區綜合治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??梢源竽懙仡A測,在不久的將來,垃圾分類一定是社區生活服務的“強入口”!
一、垃圾分類的背景和必要性
黨的十八大以來,作為“五位一體”之一的生態文明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,特別是十九大,將生態文明提高到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”的戰略高而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關鍵環節——垃圾分類,更是受到國家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。
2016 年 12 月 21 日下午,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 14 次會議上指出:“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,關系 13 億多人生活環境改善,關系垃圾能不能減量化、資源化、無害化處理。要加快建立分類投放、分類收集、分類運輸、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,形成以法治為基礎、政府推動、全民參與、城鄉統籌、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制度,努力提高垃圾分類制度覆蓋范圍?!?/span>2017年3月5日,李克強總理在《政府工作報告》提出“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,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”。2017 年 3 月 18 日,國務院辦公廳轉發《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》提出“2020 年底前,在省會城市等 46 個重點城區范圍內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”。
在去年年底前,全國 46 個重點城市相繼出臺了本地的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。隨著“風力的加大”,越來越多的國企、央企及大的上市公司“各色人等”紛紛涌入這個行業。從世界范圍來看,世界垃圾處理先進的國家和地區,比如,德國、英國、瑞典、日本、韓國及我國的臺北等,都是從垃圾分類開始。我們說,填埋、焚燒發電是后端垃圾處理的方式,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,但前提和基礎是垃圾分類。
所以說,垃圾分類是垃圾處理的必然趨勢和發展方向,在中國,不是可做可不做,而是一定要做,并且一定要做成功!這是一個巨大的風口,而雷軍先生說過, “站在風口上,豬也可以吹上天!”
二、垃圾分類:社區生活服務的“強入口”
說到社區生活服務的入口,大家可以想到很多,比如可以把產品當作入口,比如桶裝水、快遞等,也可以是把服務當作入口,比如家政、保潔等;這樣的入口很多。但我要說,垃圾分類是社區生活服務的“強入口”。
所謂“強”,是從力度、廣度以及政府和居民的支持度而言的。實踐表明,垃圾分類要真正成功,一定是將前端分類、中端收集運輸、后端處理利用有機結合起來,走市場化、產業化之路。
具體來說,一是以一個區(縣)為行政單位。先是成立垃圾分類領導小組:
以區長為組長,分管區長為副組長,城管、環保、住建、教育等相關部門及街道、企業、物業公司為成員。特別是宣傳動員和分類投放、收集均在社區。
二是進行制度設計。新環衛一體化:將“二手交易 + 廢舊回收 + 垃圾分類+ 環衛保潔(路面保潔、垃圾清運、公廁管理、園林綠化、處理利用)”等一起打包,并走 ppp 之路。
根據國家財政部、住建部在《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深入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工作的通知》:將在垃圾處理、污水處理等領域探索開展 PPP 模式強制試點。因為垃圾分類只是垃圾處理的一個關鍵環節,所以,垃圾分類處理一定也要走 ppp 之路。又根據《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》的規定,垃圾分類處理屬于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,應該采取特許經營的模式,時間一般在 25 ~ 30 年。
大家也注意到了,近2年全國的“環衛一體化”市場很火,大量的企業在“跑馬圈地”,因為一旦中標,一個城市的環衛經營時間就長達 25 ~ 30 年,除了環衛市場有穩定的收益外。最關鍵的是“我的地盤我做主”,這里邊有“巨大的想像力”。這也是目前環衛一體化“狼煙四起”“群雄逐鹿”的原因。比如:北環、北控、桑德、僑銀等企業。
說一下我們做垃圾分類的模式。我們采用的是“會員制”“條形碼”“有獎回收”“再生銀行”和“電子商務”等模式。即通過垃圾分類鎖定客戶,然后切入到居民的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服務之中。
又因垃圾分類是公益事業、環保事業,政府和居民都支持,同時,又是剛需,因為每個家庭都要產生垃圾(好像沒有哪個家庭不產生垃圾的吧?),又是高頻,因為每天都要產生垃圾。物業公司又要積極配合,因為很多地方都將物業公司作為小區的責任人。同時,獲客成本就比較低。
同時,因為垃圾分類需要長期的、持續的宣傳和動員,這樣就增加與居民的忠誠度和粘性,我們的垃圾分類分 4個步驟:氛圍營造、入戶宣傳、現場指導、客戶維護。這樣的好處顯而易見,一方面連接了關系,同時也降低了與居民的溝通和連接成本。
我們的理念是,通過垃圾分類推動社區生活服務,又通過社區生活服務促進垃圾分類。這樣,垃圾分類工作與社區生活服務相互促進、相得益彰,從而達到有機、完美的結合。
至于如何在社區里做社區生活服務,很簡單,我們要敬畏一個行業的深度,別想著什么都自己做,不能“吃獨食”,而應該“專業的事交給專業人的來做”。
比如,在做了垃圾分類的小區,可以引入社區生活服務的專業團隊;做了社區生活服務的小區,可以引入垃圾分類的專業團隊,以入股、參股、承包、聯盟等多種形式合作,以達到合作共贏的目的。需要注意的是,做試點一定要慢,開始也不要貪大求全,選擇 1 ~ 2 個試點區(縣)足矣,把各項工作“做實、做精、做細”;更不能急于求成,不要輕易放大未經驗證的商業模式,否則,就會雞飛蛋打、功到垂成,比如,順豐的嘿客,因為鋪得太快,過早放大未經驗證的商業模式,結果,10 個億買了4個教訓。試點成功后,復制一定要快,因為在我國,山寨能力很強。全國2800多區縣,市場非常大,不要說全部,只要占領三分之一、四分之一,就非常巨大了!
三、物業公司在強制垃圾分類環境下的作為
物業公司,作為社區生活服務的“守礦人”,要有開放的心態,積極擁抱變化,主動參與垃圾分類與社區生活服務的生態系統,找準自己的定位,增加自己的利潤增長點。
物業公司參與垃圾分類及社區生活服務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:
一是協助垃圾分類機構做好社區垃圾分類的相關工作。在垃圾分類中,宣傳動員工作至關重要,物業公司可以配合和協助居委會、業委會及相關社區組織,進行入戶宣傳、小區的氛圍營造之類的工作,一方面盡了企業的社會責任,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與小區居民的聯絡和感情,同時,因為宣傳動員會有一些專項資金,也會得到相應的補助。在垃圾分類具體回收過程中,物業公司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。比如我們采取的是“定時定點,垃圾不落地”的模式,小區內的收集、檢查人員都是物業公司的保潔人員、保安人員兼任。這樣,在做好小區垃圾分類工作的同時,第一線人員也會有相應的收入。
二是協助和配合社區生活服務企業打通小區“最后 100 米”。因為物業公司是最熟悉小區業主的,很多社區生活服務的產品配送都可以由物業人員配送到居民家中,打通小區“最后100米”,比如桶裝水、代收衣物、米、面、油等,這樣,在滿足居民服務的同時,也有一部分收入。
三是與垃圾分類企業或社區生活服務企業“深度融合”。除了上面兩項服務外,還可以與垃圾分類企業或社區生活服務企業“深度融合”,即以入股、參股或承包經營等方式合作,除了獲取勞務收入之外,還可以有利潤分成。比如,未來,小區生活垃圾會實行“費用包干制”,物業就可以按一定比例獲得垃圾分類資源化或減量化所得的收益。
總之,物業公司守著“社區”這個金礦,只要有積極、開放的心態,并進行商業模式創新,會有很多的盈利空間,而不是僅僅靠“物業費”生存著。
從 2000 年 6 月,我國在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深圳等 8 個城市做垃圾分類試點以來,進行了十多年,但筆者認為,2017 年應該是垃圾分類的“元年”,2018 年是啟航之年。雖然現在各地垃圾分類的規模還比較小,但它代表了未來的發展趨勢和方向,有著巨大的生命力,筆者堅信,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!
文章來源:住宅與房地產
原標題:垃圾分類:社區生活服務的“強入口”